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形态,其核心价值在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地处贵州省西北部的毕节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,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载着重要的使命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毕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,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对毕节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,着力厚植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底色。
作为长江和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,毕节推进绿色发展意义重大。在绿色发展的指引下,毕节致力于构建绿色、低碳、循环的经济体系,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,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。通过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,改善生态环境状况,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,有利于改善和提升居民生活环境,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流入,推动区域经济发展。通过推广绿色技术、发展循环经济等方式,促进毕节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,提高资源利用效率,有助于毕节长远发展。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,毕节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,推动绿色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,既有助于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,还能增强大家对毕节发展的认同感和支持度。绿色发展是毕节试验区践行生态文明理念、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。通过推动绿色发展,毕节试验区能够更好地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,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,有助于提升毕节的生态文明水平。
逐“绿”而行,向“绿”而兴。毕节坚持绿色发展优先,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,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,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。生态环境显著改善,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,水土保持能力不断增强,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,生态宜居性得以提升。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,通过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活动,政府、企业和社会各界投身生态文明建设,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。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,积极调整产业结构,大力发展绿色产业,生态农业、生态旅游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,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,传统产业也在转型升级中逐步向绿色化方向发展,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。面对推进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,生态保护压力依然较大,生态系统脆弱性依然存在,政策执行力度和监管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。因此,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,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筑牢长江、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,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,探索欠发达地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有效路径,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政策制度体系,为把毕节建设成为经济兴、百姓富、生态美、活力强的示范区描绘更加美丽的绿色底色。
一是强化生态文明理念,营造绿色发展氛围。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,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引导,在学校、社区等场所举办生态文明主题讲座、展览等活动,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。通过公益宣传、新媒体传播等渠道,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,宣传绿色生活方式,引导群众形成绿色消费观念。鼓励公众参与环保行动,组建环保志愿者队伍,组织市民参与植树造林、垃圾分类等活动,提高市民参与度。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,提升全民参与意识,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,鼓励群众采用绿色出行方式、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,加强绿色消费引导,推动绿色产品和服务的发展,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,通过举办生态文明主题活动,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等,形成人人关心、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。
二是注重生态保护与修复,优化生态系统功能。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系统,加大对森林、湿地、草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,严厉打击非法砍伐、开采等行为,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。加强生态修复工作,加大对乌江、赤水河、六冲河、三岔河、牛栏江、可渡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力度,针对受损生态系统,制定科学的修复方案,采取植树造林、恢复湿地等措施,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。探索国土空间差别化用途管制,整体推进乌江、珠江干支流生态保护治理。建立生态监测体系,利用现代科技手段,建立生态监测网络,实时监测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,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。
三是推动绿色产业发展,实现经济发展、生态保护“双赢”。发展生态农业,鼓励采用绿色种植、养殖技术,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,推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。促进绿色工业发展,加快煤炭、化工、建材等行业实施升级改造,推动减量化、集约化、绿色化发展。引导企业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,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培育新兴绿色产业,提高工业经济的绿色含量。发展生态旅游,依托毕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,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,探索“旅游+”融合发展机制,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,促进经济发展。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,推动绿色产业创新发展,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,加强绿色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,实现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“双赢”。
四是推进科技创新,提升绿色发展水平。围绕新型能源化工、山地农业、文化旅游等产业,引进科研机构、创新型企业入驻,强化创新引领和转化应用,加大科技研发投入,鼓励企业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科技研发工作,推动环保技术的创新和应用。强化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地位,鼓励企业自主开展技术、装备研发攻关,支持高校、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创新平台,健全合作机制,开展人才交流。推动产学研合作,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基地平台建设,加强企业、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,在绿色技术领域培育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、技术创新中心、产业技术研究院、重点实验室等,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,培养一批具备生态文明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队伍,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。着力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,推动精细勘查、智能开采和煤炭资源深加工利用,着力开展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技术试点。
五是健全制度体系,推动高质量发展。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,制定和完善生态保护、资源利用、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,探索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体制机制,不断完善和丰富“林长制”内容,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。健全环境治理监管体系,推动企业深入开展污染防治、达标排放,逐步开展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,加快形成自然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体制机制。加强政策协同,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,加大政策协同和监管力度,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。建立激励机制,通过财政奖补、税收优惠等方式,激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,推动各级政府积极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职责。
六是推进区域开放合作,拓展绿色发展广度。创新对外开放合作模式,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,共享生态资源,推进毕节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,依托毕节政策、资源、人口“三大优势”,大力实施“市场换产业、资源换投资”战略行动,建立与周边地区协同投入、协作运营、互利共赢的利益分享机制,共建产业合作园区。探索深入推进区际互助合作路径,创新开展驻点招商、以商招商等,推进面向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、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区域招商,引导东部和重点区域产业梯度转移。加强与各民主党派、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合作,邀请党外人士参加生态治理重大决策论证。积极参与国际生态文明建设合作,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,推动毕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。
厚植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,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投入,通过强化生态文明理念、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、推动绿色产业发展、加强科技创新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,毕节将在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。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bijie.gov.cn/xxfb/bjyw/202406/t20240607_84848280.html